為探索新課改背景下的生物課程實施方法,提高全市生物教師教學能力和教研水平, 5月25日(星期三)上午,由襄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襄陽市第三十六中學承辦的襄陽市高中生物教學研討活動通過騰訊會議的方式,面向全市高中生物教師展開。本次活動由襄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生物教研員梁德遠老師主持。
上午8點半,活動正式開始,首先由襄陽市第三十六中學副校長吳焱紅同志致辭。
隨后由生物教研員梁德遠老師主持本次活動,他介紹了教研活動的目的和價值,以及本次教研活動的流程安排。
一、課例展示
本次展示課《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由我校骨干教師馬玉霞老師為大家帶來。馬老師結合科學發現史,從學生熟悉的情境提出“存在于染色體上的基因,也就是遺傳因子到底是DNA還是蛋白質”的問題,再根據認知邏輯,將主題分成三個項目:對遺傳物質的早期推測、肺炎鏈球菌轉化實驗、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而這三個項目的核心都是通過證據說明誰符合遺傳物質的特點,誰是遺傳物質。
第一個項目是對遺傳物質的早期推測,它的核心問題是:DNA和蛋白質從結構上誰更符合遺傳物質的特點。因為早期人們對蛋白質的結構了解的比較深入,DNA結構不太清楚,于是“蛋白質是遺傳物質”這樣一個觀點占據了主導地位,這也從側面讓學生理解科學研究是受當時社會科學文化背景的限制。
第二個項目肺炎鏈球菌的轉化實驗,根據給出的各個資料,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探究轉化因子(加法原理),通過比較自己設計的探究實驗(加法原理)和艾弗里所設計的實驗(減法原理),形成自變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和 “減法原理”的一致性理解。
第三個項目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利用給出的各個資料,設置一系列有梯度的問題串,讓學生在實驗設計的思路上形成一致性的理解。通過與赫爾希和蔡斯的實驗過程及結果對比,得出實驗結論,并發現一些不同。在這樣的矛盾沖突中,通過自己思考,小組討論,思維展示,進行辯分、反思、整理,從而明確了這些誤差產生的原因及對應的減小誤差的措施,實現對新舊知識的一個整合應用,并達到一致性的理解。
二、課題研究分享
課題研究能幫助我們審視教學、發現問題,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在本次教研活動中特級教師、隆中名師許亞楓老師結合《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課例跟廣大同仁分享了她的研究。
許老師的研究內容為“基于知識整合視角的高中生物教學研究”,在專題報告里,她向大家闡述了提出這個課題的原因及研究意義,并詳細介紹了知識整合的教學理論(KI理論)和一年來課題組取得的研究成果。為使大家明確知識整合理論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許亞楓老師和馬玉霞老師結合課例闡述了如何應用KI原則及KI模式進行課程設計,并對本節課從知識整合的視角進行點評。
接下來,我校隆中名師曹正瓊老師做《促進思維發展的課堂認知沖突設計研究》的省級課題講座,曹老師從認知沖突與相關理論、認知沖突與思維發展、認知沖突設計課例分析三個方面介紹了課題組近一年以來的研究,從計劃—行動—觀察—反思—改進—再計劃的過程中,以《動物細胞融合與單克隆抗體》為課例,總結提煉出促進思維發展的課堂認知沖突的創設、解決及轉化的具體策略。
襄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生物教研員梁德遠老師最后做了總結發言。梁老師對馬玉霞老師的展示課給予高度評價,他認為課題研究與教學息息相關,希望各校以學科組為單位積極參與課題研究,以課題研究為契機,提升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學水平,以實現科研與教學齊共進。
我校教師在學習
撰稿:吳 夢
攝影:路 遙、郭威
審核:許亞楓、孫平
終審:吳焱紅、李園